近年来,盲盒迅速在年轻人中风靡,从最初的玩偶到口红、书籍、古玩、糕点等,可谓“万物皆可盲盒”。如今就连“脱单”都开始出现盲盒玩法,号称“只花一元钱就能找到有缘人”。在几家店铺的商品评价中,有消费者表示,“都是假微信”“一块钱买个有风险的机器人”“加的都是店员,都有对象”。
盲盒“盯”上单身适婚男女,是因为这个群体规模比较庞大,对爱情有需求。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200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20-40岁适婚年龄阶段,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显然,有需求就会有商机。
与婚恋网站一样,经营“脱单盲盒”的一些商家,也从对爱情的需求中看到了商机。从理论上讲,“脱单盲盒”有中介属性,在单身男女之间搭建桥梁创造互相认识的机会,或有助于“脱单”。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商家打着“寻找爱情”的名义“割韭菜”,即这种盲盒里大多是假信息,参与者轻则损失一元钱,重则不堪设想。
虽然一元钱对于购买“脱单盲盒”的人来说,完全可负担,损失可承受,但花一元钱没意义。这从很多消费者的留言或评价中就能看出来,如,“都是假微信”“加的都是店员,都有对象”。据悉,有店铺显示已成交“10万件”。可见商家收割了不少“韭菜”,所以别小看这种一元钱生意。
而且,一元的“智商税”可能只是“前菜”,还有的商家会通过诱导消费者等方式让其打钱。更重要的是,不排除有人通过“脱单盲盒”实施诈骗,比如冒充单身适婚男女,向消费者实施诈骗。近年来,网上婚恋交友已经出现过不少诈骗案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脱单盲盒”比婚恋网站更不靠谱。因为后者有可能对会员信息进行审核,而“脱单盲盒”里的信息根本没人审核,这会给骗子可乘之机。对消费者来说,不要以为购买“脱单盲盒”就是花一元钱,这可能是上当受骗的开始。而且“脱单盲盒”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隐患。
笔者以为,目前包括“脱单盲盒”在内的各种盲盒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质量问题、隐私泄露等,如果对其治理仅仅停留在偶尔的提示层面,这是不够的,还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依法规范。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赋予市场主体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但是,一旦侵害消费者权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就不能再放任不管了。所以,希望消费者擦亮眼睛,谨慎参与“脱单盲盒”游戏。同时,有关电商平台和执法部门也要对“脱单盲盒”潜藏的安全隐患保持高度警惕。既要对经营的商家依法依规采取措施,也要对诈骗分子进行追查,以最大努力减少消费者的财产损失。
(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