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商日报>热点 >

坚持“建圈强链” 双流区今年力争新增120家企业

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 时间: 2022-02-25 13:51:17 |

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成都将坚持建圈强链,完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强支撑,推动新经济新赛道加快布局,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作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区”及四川自贸试验区重要承载板块、位列“全国百强区”第29位的成都双流区,将如何在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背景下、在坚持“建圈强链”中有新作为?在做强先进制造业、布局新赛道上将有哪些新成绩以及新未来?日,成都市双流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徐雪峰讲述了双流区产业发展成绩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二

行业领军企业实现0-2的历史突破

“2021年全年双流区工业经济增长迅速,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88.45亿元、增长40.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3%,增速居成都全市第二。”徐雪峰开门见山,用一组组数据展示双流区工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继续盘点,徐雪峰如数家珍:

——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249.65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149.63亿元,同比增长63.3%;航空制造与维修实现产值56.55亿元,同比增长31.6%;生物医药实现产值43.47亿元,同比增长4.8%。

——市场主体走向繁荣。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位列全市第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位居全市第二;全区规上工业企业393家,户数位列全市第一。行业领军企业实现0-2的历史突破。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9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40%,排名全市第二。

——院校地合作深入发展。全年新建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台29个,其中省级10个,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台206个(国家级32个);累计促进341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达18.1%。

——新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新经济企业新增注册数3995家,增速达29.3%;新引进新经济项目39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6个,含通威化合物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5G新经济产业园及基金项目等。

对于去年的成绩,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徐雪峰表示,2021年,双流区围绕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建圈强链行动,聚焦电子信息、航空制造与维修、生物医药3大主导产业,持续强龙头、拓链条、聚生态,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提升至80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31位。

以提升主导产业能级为牵引

推动产业集群成链攀升

2022年,双流区工业工作如何开展?徐雪峰思路清晰,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度融入全市14个重点制造业协同发展格局,落细落实建圈强链各项工作部署,从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院校企地协同发展、发展应用数字技术、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等六大方面推动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徐雪峰表示,今年双流区将以提升主导产业能级为牵引、推动产业集群成链攀升。充分发挥成都芯谷、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和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聚集的品牌优势,全面推进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转型蝶变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深入实施建圈强链,深耕新型显示、晶硅光伏、智能传感器等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科学谋划产业链图谱,围绕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深化研究,编制产业图谱,梳理确定主导产业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

“今年,力争全区3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1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000亿元、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突破57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突破43亿元。”徐雪峰信心满满。

以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为关键

将剑南大道科创走廊打造成科创地标

目标已定,而具体的举措有哪些?

徐雪峰表示,在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方面,将以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为关键,全面塑造产业竞争优势。规划引领上,有效衔接和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空间布局,空间承载上,依托成都芯谷、天府国际生物城、西航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借鉴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经验,争取将“剑南大道科创走廊”纳入西部(成都)科学城“大盘子”,与天府大道形成“科创双走廊”,打造代言成都的科创地标。

在院校企地协同发展上,构建凸显双流优势的创新品牌,依托四川大学等创新载体,打造“空港智谷”和协同创新创业示范区。联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区块链3个新型产业学院,打造集教学、研发、实训(定培)、就业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示范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运营概念验证中心,引进博士科技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台,开展项目孵化和技术成果交易。

徐雪峰表示,今年双流全区力争新增重点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台5个以上,全社会R&D支出达到52亿元,占GDP比重达4%以上。

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

今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等企业逾120家

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市场主体提升能级方面,徐雪峰说,今年双流区将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用好“企业咖啡时”“科创菁英会”等台做优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跟进调研分析,帮助企业有效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精准引进高能级企业和头部机构,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

同时,双流区还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迭代升级“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今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以上。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业、新装备,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环节跃升。

以发展应用数字技术为驱动

今年力争新增新经济企业超3300家

此外,双流区还将在“以发展应用数字技术为驱动,引领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力。加快建设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先导区,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全覆盖行动,打造海汇药业、捷翼电子等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标杆,培育华为云等工业互联网特色优势台,实施一批“5G+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项目。

在推动数字产业化方面,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5G网络基础设施的先行试验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主动释放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城市机会清单,打造华为办公云台、云天励飞“智慧警务”等应用场景示范。

在培育新经济市场主体方面,今年将积极培育澜至电子、纽瑞特医疗等重点企业成为新经济梯度企业,实现新增梯度企业超20%,全年新增新经济企业超3300家。

以经济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

2025年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4万辆

徐雪峰表示,今年双流区还将以经济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聚焦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应用产业两个重点,构建工业发展低碳闭环,实施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在规划谋划环节,对照省、市确定的相关目标和任务节点,科学规划编制双流区工业、能源、科技碳达峰行动计划,细化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单位能耗GDP等具体指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在生产制造环节,依托通威、中建材、川开电气、赛力康等重点企业,做精晶硅光伏电池片、发电玻璃、电子电力器件、智能电力装备等系列产品,借势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机遇实现新突破。

在能源结构环节,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车、环卫、邮政、物流等领域广泛应用,力争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4万辆;推动综合能源站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持续优化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推动加氢站布局建设,引导现有加油站实施油氢合建改造,提升清洁能源保障能力和供给占比,形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鲜明导向。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毛春燕)

标签: 区域经济中心 创新策源能力 建圈强链 工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