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春暖风徐。天元区三门镇南江村双季稻示范片,生机盎然。新种的水稻秧苗吐着整齐的绿芽,十多名农民在秧田里低头劳作……这一切,吴爱珍看在眼里,喜上眉梢:“秧苗出得整齐,期待今年是个丰年!”
今年52岁的吴爱珍,是南江村的种粮大户。她从2018年开始,大规模开展水稻种植,每年春耕都会异常忙碌:跑农田、查农资、看水利……记者跟随她蹲点田间地头,体验火热的春耕一线。
承包1000多亩农田种水稻,10多台农机耕作忙
收成好不好,关键看秧苗。
棕红色的长头发,高高挽起,一身黑衣服上面,沾着些许泥巴,袖子推到手腕处……见到吴爱珍时,她正从电动摩托车上跳下车,套上塑胶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水田里,看秧苗的长势。她把薄膜揭开,薄膜上方满是水珠。秧盘2个一组,紧紧排列,秧盘上面长出嫩绿的秧苗。
仓廪实,天下安。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政府鼓励种植双季稻。今年,天元区分别在三门镇创建2个、雷打石镇创建1个双季稻综合示范片。吴爱珍就是南江村300亩双季稻综合示范片的负责人。
吴爱珍选用优质高产的低镉品种——早稻潭两优215,早晚稻集中育秧、机械移栽,采取深翻耕、淹水灌溉、喷施叶面阻隔剂等技术, 确保品质。除了双季稻,吴爱珍还承包了几百亩的一季稻,共有1000多亩的规模。
“没有别的,我就是胆子大。”别人都不敢轻易种植这么大的规模,为什么她却这么无所畏惧?面对记者的疑问,吴爱珍快人快语地答道,我的方向明确,机械化大规模种植,技术上请专人指导。
只有初中文化的她,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决定回到老家种田。2018年,吴爱珍从250亩双季稻开始种植,逐年扩大规模。2019年,她承包了700多亩;2020年,扩大至1000多亩;2021年,种植规模达到2300亩。
每到春耕、秋收时节,吴爱珍家里的10多台农机,在田里来回作业。拖拉机耕地,旋耕机平地,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施肥,收割机收谷,烘干机把稻谷烘干。
80多万元欠账第二年还清
“这些年来比较累,但还是有成效的。前面几年亏本,最近两年才开始赚钱,不过,赚的钱主要用来添置设备了。”她采购设备就花了100多万元。
回顾这5年来,吴爱珍坦言,有哭过,有笑过。2019年,700多亩稻谷全部晒在村里的公路上,足足有4公里远。一场大雨,让吴爱珍急得跳起来。为避免重蹈覆辙,2020年,吴爱珍咬紧牙关,贷了款,花费30多万元购置了稻谷烘干机,建了仓库,解决了晒谷之忧。可是,年底一结算,欠了80多万的账。万念俱灰的吴爱珍哭了几天,她甚至把遗书都写好了。
政府得知吴爱珍的事后,鼓励她不要放弃,并为她争取到了补贴。吴爱珍擦干泪水,又重新站了起来,次年,她把欠下的账全部还清。
现在,吴爱珍能得心应手处理各种事项。她说,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加上各种机械化设备的加持,产量稳步上升,双季稻平均亩产950斤,一季稻亩产1200斤。
采访回来后,吴爱珍给记者留言了一段文字:春天里我喜欢田野间的那片绿,夏天踩着田埂闻着稻香,到了秋天放眼一片金黄,随手掂一掂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闭着眼睛来个深呼吸,享受着丰收的喜悦,那就是我的梦。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杨如
通讯员/王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