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灵山县人民法院携手三海街道社工站到灵山县第六小学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劳璐 摄
灵山县民政局携手石塘镇社工站开展了“注入儿童视角,谋划心中乐园”儿童之家议事会。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谢宏满 摄
广西新闻网灵山12月18日讯(通讯员 韦耕洲)灵山县拥有168万人,是广西第三个人口大县,至2020年底有未成年人48.7万人,在灵山乃至钦州市人口基数占比中较大。2020年,该县作为全国9个县级试点的一员,全力实施“护童成长—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项目,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随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2021年,该县把未成年人保护作为全国示范县的标准来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综合施策帮扶,推行网格管理,联动部门和社会参与,让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
三级党政主官抓“未保”
今年10月,灵山县委、县政府成立灵山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共同任县未保委主任。该县未保委34个成员单位、19个镇(街道)以及411个村(社区)也相应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三级书记”抓未保的工作格局,全方位搭建纵向贯通县镇村、横向辐射党政群企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县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明确各级职责,各部门职责范围。”灵山县委书记赵文博说,可以实现县法院、公安、民政、司法、财政等部门信息共享,形成部门联动,县镇村三级纵向负责制,形成有效合力。
笔者从县民政局办公室了解到,2020年,灵山43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于无法出具父母的死亡证明、失联证明等相关手续,无法满足政策条件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但其生活情况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为了维护儿童的权益,该县县委书记召开局际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进一步明确认定范围和程序,以会议纪要作为佐证材料,把43名符合条件的儿童认定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解决了身份难认定的问题,及时将他们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这意味着要精准摸底排查,综合施策帮扶,切实兜住未成年人救助保障底线,担子可不轻。”灵山县县长张海兵说。
笔者还了解到,为快速推进未保工作,该县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激励奖惩、强制报告等10多项制度,定期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并纳入“十四五”工作规划和绩效考评体系,保障各项未保工作顺利开展。
网格化管理温馨体贴
12月13日下午,笔者走进佛子镇大芦村委,楹联成排,古色古香,风景怡人,此时乡村小学刚好放学,可以看到小学生不约而同来到这里玩滑梯、打乒乓球、翻阅图书等,着实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娱乐活动场所。
大芦村村校有722名学生,以前课余时间都是在村中自行游玩。村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建成后,孩童在这里学习、娱乐,俨然成为夕阳西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样的服务,在灵山县境内逐步铺开,甚至更为贴心细致。村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建成后,不仅提供了学习、娱乐活动场所,还提供了优质的网格信息管理服务。张小红(化名)是新圩镇稔坡村的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校品学兼优,由于亲生父母亡故,她由养母领养并一手带大,养母具有精神残疾,对她的监护有所缺失。在稔坡村网格管理员莫小丽细心帮助下,2020年1月,张小红被灵山县民政部门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目前每月可以领取950元的生活补贴。通过生活补贴,让她的生活、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据统计,今年11月底,灵山县全县发放孤儿补贴298人共344.84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1091人共711.23万元。
灵山县是全国第一批创建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之一。目前,该县整合各村(社区)儿童之家、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既有阵地,411个村(社区)100%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配备儿童网格管理员,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网格化管理走深走实。
长效机制筑梦护航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就像儿童的‘守护者’,在工作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爱和责任,我希望能为灵山的未成年人保护事业贡献一分力量。”灵山县社工专业研究生黄腾美说。黄腾美是通过人才引进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3名研究生之一,毕业于甘肃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关爱保护方向,受美丽的“中国荔枝之乡”所吸引,来到灵山县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她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爱与激情。
灵山县以县镇村三级未保阵地建设为抓手,做到儿童在哪,保护就到哪。该县设立广西第一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推进建好镇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村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一中心一站一室都配备了专干管理员。同时,还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奖励政策,专业社工机构发展至3家,社会工作者持证人数从2019年的10人增长至2021年的32人。“专业社工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了儿童主任专业服务能力。”灵山县民政局局长农朝东说。
长效的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灵山县未成年人失管、无人扶养、无心理疏导等问题。在灵山县妇幼保健院保健楼三楼,灵山县检察院“一站式”取证救助中心已建成,这是该县首次引入未成年人心理援助项目。该中心采用温馨柔和的装修风格,设置了询问调查、检查取证、心理疏导、综合救助等多个功能区域,司法机关能在这里一次性完成案件询问、证据提取、医疗检查、心理辅导、司法救助、预防教育等工作,有助于提高一次询问的比例,避免“二次伤害”,最大限度地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自成立以来,该中心签约社会专业机构引入未成年人心理援助项目,把“未成年人心理疏导”这一特殊检察制度专业化、常态化落实,共为11名涉罪未成年人、5名未成年被害人、34名心理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和测评106次,促心态转变、行为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