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春雪冻云凝,暗火青灯急霰声。”这是北宋诗人张耒在诗中描写的天气现象,1月29日晚上,这样的景象在桂林城区上演。
1月29日晚10点左右,桂林市七星区,有市民惊喜地发现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冰粒从天而降,落到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周围也有不少的市民在欢呼着:“下雪喽!”
同时也有不少市民朋友称:“这不是雪,这是冰雹!”那么桂林昨晚到底下的是什么?30日一大早,记者就带着疑问,咨询了桂林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
据气象专家介绍,在视频里出现的这些小冰粒,其实并不是市民朋友们所说的“冰雹”,现在正值冬季,而冰雹多出现在春夏季节,只在大气对流非常旺盛的条件下形成,比如暴风雨前。并且冰雹直径较大,一般为5到50毫米。这些特征都和视频中的“冰雹”不符。
▲29日晚桂林市区下的冰粒。
“一开始只能初步判定为‘霰’或者是‘冰粒’,今天早上经过我们几位同事的分析比较,现在能基本确认29日晚上下的是‘冰粒’了。”气象专家说,冰粒和霰的共同特征是直径较小,落到地面会反弹。雪花许多人见过,比较容易分辨,但霰和冰粒则不容易分辨,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霰是由云中的冰晶与冷却水相碰合并而成,云滴很小与冰晶接触时本身含有的空气还来不及逸出,几乎被冻结,冻结了的云滴还含有很多的气泡,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空隙,因此霰看起来不像冰粒那样透明坚硬,而是疏松易脆且不透明。通常于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常降自积雨云或层积云,气层不太稳定。
而冰粒则略有区别,从高空落下的冰相降水粒子(可能是霰,可能是雪)在下降的过程中,如果温度较高,一部分就可能融化成水滴,遇到强的气流把它重新带到空气中去重新冻结再降到地面,简单地说就是冰相降水粒子经历了融化-再冻结-再融化的过程。冰粒常降自雨层云、高层云或层积云,气层较稳定。
通过29日08时和20时桂林站的探空资料,发现桂林上空的温度层结从低到高为暖-冷-暖-冷的分布排列,也就是说冰相降水粒子经历了融化-再冻结-再融化的过程,再加上夜间观测到桂林上空为较为稳定的层积云,因此判定昨天晚上出现在市区的是冰粒。
也有网友说这是米雪,其实分辨米雪很简单,米雪呈扁平或细长状,粒径通常小于1毫米,下降均匀、缓慢、稀疏。与霰和冰粒的区别是它落到较硬的地上一般不会反弹,也一般不会碎裂。
虽然霰、冰粒、米雪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在气象观测上,将冰粒、霰、米雪、雪暴等几种天气现象都统一记为雪。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它们的小名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大名都是雪!所以桂林29日晚确实是下雪了!
最后,专家表示,预计到2月1号还会有一次冷空气补充,加上湿度条件较好,桂林可能会再次出现冰粒或者是冻雨、雨夹雪的天气,至于大家期待的“毛毛雪”,可能会在高寒山区和北部部分县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