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经小飞
冯铃倩和冯可波是姐弟俩。小时候,母亲帮助落难女子的善举,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助人的种子。长大后,冯铃倩去临终关怀机构做义工,弟弟创办了收留流浪者的“大爱之家”。如今,冯铃倩的丈夫、儿子和侄儿,也成了“大爱之家”义工的一员。几十年来,全家人积极投身公益,在他们眼中,帮助别人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平常事。
母亲的热心播下慈善种子
圆圆的脸上总挂着甜甜的笑容,给人阳光般温暖,这就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冯铃倩。
1970年出生的冯铃倩,家住朝阳路附近。上世纪80年代,她还在读小学时,常见母亲收留街头一些遇到难处的女子到家里暂住。母亲同情一名无处落身的被拐女孩,把她带回家一住就是几年。母亲乐于助人的举动,在冯铃倩的心里种下了慈善的种子。
2003年母亲病逝后,冯铃倩成了南宁临终关怀机构“宁养院”的义工,弟弟也经常跟她一起去。她常去给那些没钱治疗的癌症晚期病人送止痛药,给他们喂饭、帮他们清理伤口,视病人如亲人,看到病人的痛苦,她常心疼得流泪。她希望能帮助患者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在告别人世时拥有“终如秋叶之静美”的安详。
在别人眼里,这样的义工活又脏又累又晦气,她却一干就是十年。2012年她被评为广西首届公民楷模。
冯玲倩给流浪人员送来吃的。 南国早报记者 何定坚 摄
姐弟俩一起帮助流浪者
1992年,颜女士因生活不顺而流落南宁街头。年仅20岁的冯可波考虑到家里有空房,在征得颜女士同意后,将她带回家中,免费提供食宿。这是他第一次帮助流浪者。
从此,冯可波关注起街头流浪人群。晚上,他常带着衣食上街帮助流浪者,愿意接受食物的就给对方食物,愿意跟他走的就暂时提供住处。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流浪者,2013年6月,冯可波成立了“大爱之家”。最初他们将流浪者安置在家中,后来因容纳不下,就租了一栋楼,专门用于收留流浪者,目前有40个床位。
2013年左右,“宁养院”搬离南宁,姐姐冯铃倩也加入了“大爱之家”,跟弟弟一起帮助流浪人员。一名又一名流浪者到达“大爱之家”后,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经过休整重新回归社会,投入工作并自食其力,“大爱之家”的床位便空出来继续救助下一名流浪者。姐弟俩自掏腰包为流浪者提供食宿,还带他们去看病,帮他们找工作。
多年来,获助者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仅4岁,“大爱之家”的救助点收留的流浪人员最多时达70多人。截至目前,“大爱之家”已有专职义工15人,兼职义工数百人,救助流浪人员不计其数。冯可波的奉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获得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第四届广西公民道德楷模、首届八桂慈善楷模等荣誉。
冯玲倩给流浪人员收拾房间。
帮助流浪者回归家庭社会
为了让“大爱之家”良好运作,姐弟俩分工明确,弟弟负责对接爱心人士接收物资,冯铃倩则专门落实对流浪人员的帮扶。
冯铃倩发现,帮助街头流浪人员,给他们提供食宿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困难,但只有帮他们找到亲人,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才会不再流浪。
2020年,冯铃倩在核实一名流浪人员的身份时,无意中帮其找到家人。这件事过后,她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寻亲帮扶小组,专门帮流浪人员寻找家人。
河北41岁的流浪人员王某华,20多年前离家出走,母亲临终前叫哥哥一定要找到他。寻亲小组在巡街时发现了他,并辗转通过身份核对,让他们兄弟团聚……
为了提高寻亲效率,冯铃倩还请来了在深圳做社工的周松山。周松山凭着丰富的经验,曾带领寻亲组在一个月中帮助10多名流浪者找到亲人。从2020年10月至今,寻亲小组联合南宁救助站,帮助290多人成功寻亲,让200多个家庭团圆。
下一辈加入了爱心传承
姐弟俩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出租自建房得到的租金。别看他们对流浪人员慷慨大方,生活中却非常节俭,“能吃饱穿暖就行”。在他们的感染下,很多爱心人士也加入“大爱之家”,很多获助者自食其力后也来帮助其他流浪者,继续延续这份爱心。
在冯铃倩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在经商之余,也投入到帮助流浪者之列,经常送流浪者回家、帮联系亲人、帮办医保等等。
冯铃倩的儿子罗钰沛见父母整日为街头的流浪人员寻亲奔波,耳濡目染,也成了“大爱之家”义工一员。大学毕业后,他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化技术,以更科学高效的方式帮助流浪人员。冯铃倩的侄子冯港回也在姑姑和伯伯的带领下,参与对接爱心人士、接收物资。两名年轻人的加入,给“大爱之家”注入新的理念,也注入新的血液。爱心能够传承,这是姐弟俩最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