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不会发生第二波流行?
最近,很多专家都对放开后何时发生第二波流行给出了预判。
大多数专家的预期倾向于乐观。
以张文宏为代表的一些专家预测,我国第二波流行高峰可能发生在5、6月份。
【资料图】
今天,有专家甚至认为,即使正在全球各地肆虐,具有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 XBB和BQ.1变异分支借春节大串联的机会在我国传播,上半年出现流行高峰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这些乐观专家的理由是:
我们第一波流行高峰在2022年12月份和2023年1月份,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至少能够保护三四个月以上,大部分人可以保护半年以上,到今年的三四月份,大部分人应该都还在免疫保护期内。
尽管目前的研究认为,BQ.1和XBB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但国内第一波感染的BA.5系列变异体诱导的免疫力仍有一定的保护力。
相反,只有(一向稍微靠谱一些的)高福和吴尊友的预测没有那么乐观,分别认为“春节后会发生小规模的流行高峰”,以及“春节期间不大可能出现二次流行波”。
新冠为什么会反复流行?
传染病的传播决定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这三个要素。只要其中的一个要素被遏制,疫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消灭。
比如,同为“新冠”的SARS,后面的两个要素与今天的“新冠”相同,当由于SARS病毒的传染性很弱,几乎只能发生家庭内和医疗环境的直接密切接触传播,疫情就被“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控制,并“神秘消失”。
今天的“新冠”则不同,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能力;而且,不断变异带来的越来越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导致变异的新冠病毒传染力不减反增。
加之,由于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力并不能保持持久,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快速衰减。
尤其是,预防感染的免疫力衰减速度更快。
对引发普通感冒的4种人类冠状病毒既往的研究显示,自然感染诱导的预防感染的免疫力只能维持3到34个月,因而,一个人感染后间隔几个月到几年就会再次感染。
理论上讲,一个人终生可以“无数次”感染感冒冠状病毒。
这也是新冠大流行之初,科学家就预言,新冠病毒不会消失,大流行的结局只能是变成地方性流行病的理论依据。
现在看来,科学家的预言是准确的,新冠病毒诱导产生的免疫力同样不能持久,二次感染,甚至终生“无数次”地反复感染同样在所难免。
这样,一个人无论是接种什么样的疫苗,接种多少次,也无论反复感染多少次,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从一个免疫者变回成一个新冠病毒的易感者。
这样,随着人群中易感者绝对数量的不断增加,易感者占全部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打破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病毒在人群中再次流行。
如此往复,就决定了新冠疫情必然会反复流行。
如果出现传染性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新的毒株,不仅会反复流行,还会产生更大规模的流行,就像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横空出世带来的超级流行浪潮一样。
既往感染,或感染+疫苗接种预防再感染的效力如何?
科学家深知,无论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诱导产生的保护免于再次感染,或免于重症、死亡的免疫力是决定疫情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因此,3年来,全球进行了大量的这类研究,以及对这些研究的综合分析。
最新,2023年1月18日发表在《柳叶刀·感染性疾病》上的一项全面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最新的知识。
分析结果显示,
单纯既往感染可以对住院或严重疾病产生高效的保护(图中上排),3个月时保护效力达82.5%;这种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到12个月时下降到74.6%;15个月时到71.6%。
但是,单纯既往感染对于预防再次感染的效力(下排)就要低得多。有数据的初期(2个月)保护效力仅有70%上下;3个月时,效力下降到65.2%;12个月时显著降低到仅有24.7%;15个月时进一步降低到15.5%。
针对原始毒株的全程疫苗接种(2剂)+自然感染诱导产生的混合免疫力,对预防住院和重症具有更强的效力。3个月时,这种保护效力达到96.0%;12个月时仍能维持在97.4%。
但是,对预防再次感染的效力同样低得多:2个月时的“初始”有效性约为75%;3个月时下降到69.0%;12个月时进一步降至41.8%。
如果自然感染+常规疫苗再+第一剂加强疫苗接种,似乎并没有额外增加多少免疫保护。
3个月时预防住院和重症的效力为97.2%;6个月时保持稳定在95.3%。
但是,预防再次感染的免疫保护效力几乎没有提升,初始(2个月时)保护效力在80%上下;3个月时降至68.6%;6个月时进一步下降到46.5%。
我国第二波流行何时到来?
大量的研究证据早已表明,单纯疫苗接种对预防新冠感染几乎没有任何效力。而且,这与疫苗的种类没有多大关系,有些人期待的所谓更高效的疫苗,目前根本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这一点我早已反复强调过。
如上所述,即使是感染,或感染+疫苗接种,诱导产生的预防再次感染的免疫保护效力也相当有限。
如果将上述数据套用到我们当前,第一波感染率普遍认为在80%左右,意味着人群中仍有20%的易感者“幸存”;
即使假设我们全部人口都完成了2剂疫苗接种,距离第一次感染2个月时,疫苗接种+感染产生的混合免疫力预防再次感染的效力为75%,意味着全部人口中的20%(80%×25%)又“变成”了易感者。此时,全部人口中的40%都是可以再次感染的易感者。
这已经足以产生第二波流行。
我国第一波流行的高峰发生在2022年12月份,2个月后,即2023年2月份,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我国第二波流行最早会在2月份开始的理据。
3个月时,即到了2023年3月份,混合免疫力预防再次感染的效力下降到69%,全人口易感者的比例将增加到45%。
12个月时,混合免疫力预防再次感染的效力下降到41.8%,全人口易感者的比例将增加到65%。
即使有部分人口接种了加强疫苗,对提升预防再次感染的免疫保护力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第二波流行的到来时间最早可以发生在2月份,不会迟于3月份。
流行变异体的影响
由于上述综合分析使用的是2022年6月份之前的数据,涉及更具有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体较少。特别是没有包含具有越来越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的BA.5,及更新的奥密克戎,也就是更容易发生再次感染的变异体的数据。
使用数据中的再感染率应该远低于当前以奥密克戎亚变异体为主的当下,从而高估了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预防再感染的效力。
而我们放开后流行病毒起点“很高”,北方和南方分别主要是BA.5.2和BF.7,这两种变异体分支都是BA.5的后裔。
相互之间尽管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但这种交叉免疫力预防再次感染的保护效力并不“完全”。
这样,春节期间高达20到50亿人口的全国大串联,第二波流行最早可能发生在既往BA.5.2和BF.7感染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由于我国从2023年1月8日起已经完全放弃了入境检疫,意味着全球所有新冠病毒变异体都可以自由传入我国。
当前,世界上流行的主流变异体是BQ.1和XBB两个具有迄今最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分支系列;这两个亚变异体系列在我国并没有本土流行。
春节大串联期间,这两个系列新冠进入我国,并开始传播在所难免。
这两个系列超级免疫逃逸能力意味着,并不需要时间推移,大量感染+疫苗接种者登时就会变身易感者,人口中易感者的比例将会骤增。
尤其是,XBB系列中的XBB.1.5,是奥密克戎亚变异体BA.2家族中BA.2.10.1与BA.2.75重组形成,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具有最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变异亚系,研究认为可以躲避几乎所有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中和作用。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既往感染过BA.2系列亚变异体的人来说,就免疫学特征来说,XBB.1.5几乎可以视为一种“全新”的病毒。
而我国第一波流行是BA.5系列变异体,几乎没有BA.2系列的传播,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全部人口几乎全都是XBB.1.5的易感者。
如果XBB.1.5在春节后在我国传播,那么,第二波不仅将在2、3月份开始,规模可能比预期第一波的三分之一更高。
早先躺平国家的他山之石
那些乐观地认为上半年我国将不会出现第二波的专家们,即使“很忙”,不看文献,不堪研究证据,难道也不看看早前躺平国家已经走出来的疫情曲线?
在 一文中,我几乎穷举了世界上数据可用的、早前已经躺平的所有人口大国的疫情走势图,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每间隔2到5个月就会发生新一波的流行;大部分流行波次的间隔为3、4个月。
这样,即使简单参照这些国家的疫情走势,我国第二波流行高峰最迟也应该在3、4月份。
说上半年我国不会发生第二波流行的专家凭什么?难道是闭着眼,一拍脑袋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