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商日报>热点 >

每日快看:又双叒叕是河南广电!百万大报《阳光少年报》破圈背后……

来源: 大象新闻 | 时间: 2023-02-25 09:52:10 |

少年宝藏团

2月25日,新华社客户端以《又双叒叕是河南广电,百万大报〈阳光少年报〉破圈背后……》为题揭秘《阳光少年报》成功之路;2月23日,光明日报客户端以《阳光少年报:破解百万大报的文化密码》为题,关注《阳光少年报》全国发行量破百万。《阳光少年报》再次引发全国主流媒体新一波关注,河南广电成就了文化破圈的又一次顶流。


(资料图片)

早在2021年春节,凭借一袭衣袂飘飘的《唐宫夜宴》河南卫视春晚一炮走红,风靡大江南北。河南广电借势推出“中国节日”“中国节气”和“奇妙游”系列,走出了河南,走向世界,造就了近三年以来绝无仅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级传播。

频频出圈的河南广电,是否找到了解锁移动互联时代文化传播的密码?

它从哪里来:《阳光少年报》的广电传承

《阳光少年报》一出生就自带广电基因。2016年媒体融合大潮中,河南广电的一系列改革催生出《阳光少年报》。

六年来,河南广电在“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的理念推动下,逐步实现了薪酬制度改革、广播事业部制改革、全媒体营销策划改革、大象新闻中心改革等一系列业界瞩目的大动作,“双平台”驱动战略初见成效。河南春晚、中国节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破圈走红,隶属于大象新闻中心的《阳光少年报》经历六年洗礼终于厚积薄发——

《阳光少年报》立足河南,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发行量已突破100万。从结构上看,《阳光少年报》仅有20%为省内发行,河南省外占比80%,其中绝大部分都实现了线上销售。

从省外读者分布上看,一线发达城市占比高达50%,充分体现了《阳光少年报》在发达地区、高知群体、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力。以北京为例,《阳光少年报》发行量近10万份,读者集中在海淀区、顺义区等全国知名的教育高地,形成了《阳光少年报》全国影响力中心。

发行量“狂飙”,衍生产业也有相当不俗的表现。2022年,《阳光少年报》与中信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不可思议的大国重器》,成为2022年全国热卖10万余套的主旋律少年读物,获得了中信年度好书、年度致敬作者等多项荣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门槛高在哪儿:《阳光少年报》的敬畏之心

《阳光少年报》自信内容为王,始终不渝追求内容高品质。总编辑赵洪涛总结了一句话:“如教材一般严谨,比教辅更有价值。为了孩子,对每一个字心存敬畏。”

《阳光少年报》定位于时事素养,专门给孩子讲述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这一定位存在专业难点,门槛很高。一个是专业难点,是新闻的专业性。另一难点是儿童化的表述,写作者需要深谙儿童心理、阅读规律,更要具备专业的创作技巧、写作能力。

《阳光少年报》主笔,多来自传统主流媒体,新闻从业经历大都超过10年。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才能对新闻有透彻的把握、正确地解读。另外,他们大都也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用父母的身份,用一颗父母心去写稿子,才足够虔诚,足够用心。

《阳光少年报》善于用故事来表现时事热点。但是,如何去平衡故事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如何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阳光少年报》对主笔团队进行了专业化的训练,从筹备期到创刊后的数年,才逐渐成熟。

为了品质内容的需要,在阳光少年报,有很多不近人情的规矩:

第一个,是10万字。《阳光少年报》有个规矩,很多选题,写作之前,必须看够10万字资料。要知道,一篇主打稿,其实不足千字。但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彻底吃透,才能游刃有余地讲给孩子。

第二个,是PK制度。有时候,同样一个版面,同样一个选题,会同时让两位主笔写。谁写的好,上谁的版面。为的,就是确保《阳光少年报》的品质能不断提升。

第三个,尽管有非常非常低的差错率,但有错必纠。《阳光少年报》年度差错,仅有3-5个。即便如此,一旦出现版面差错,必须登报纠正。

正是对每一个字的心存敬畏,看似简单的《阳光少年报》,做到了无法复制的极致。《阳光少年报》的成功,也曾引来一些追随者,但大多都知难而退了。

革了谁的命:《阳光少年报》的产品思维

“《阳光少年报》虽然有着纸质传统媒体的形态,但没有把自己当作媒体。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垂直、追求极致的少儿阅读产品。它的产品定位和商业逻辑与传统媒体有着根本的不同。”《阳光少年报》CEO黄宁如是说。

《阳光少年报》郑重承诺:永远拒绝广告,包括各种形式的植入广告。使用更加环保、没有铅污染的大豆油墨。使用不刺眼的精品纸,保护孩子视力。《阳光少年报》甚至做到了纸品可溯源,在每期的报纸上都能看到,纸张来自哪个企业的哪条生产线。

《阳光少年报》分8个版,每个版大约1700字,5-8分钟可以读完,能让孩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每周一期,日积月累下来,阅读量非常可观。8个版覆盖封面榜样故事、中国新闻、世界新闻、文化科学,足够宽泛,能一站式扩展孩子视野。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转型改革,“双减”政策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家长关注“减”,也应当深刻认识到:“减”的背后,是在为“加”提供空间。孩子们有途径、有时间去提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提升未来的竞争力。核心素养层面的配套服务,是教育转型背景下,学生群体的一大旺盛需求。新闻工作者,恰恰有能力、有责任去满足这个需求。

近几年来,儿童读物发展迅速,成为规模可观的细分市场。但是能涵盖整个核心素养的读物,特别是能兼顾“社会参与”层面,以及新课标中“真实情景”要求的读物,少有读物能够满足。而新闻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让孩子们洞察了解真实世界,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

《阳光少年报》每一个主打稿件的最后,总会有一个“小卡片”,上面有一个词和一段话。这就是《阳光少年报》独家研创的“核心素养体系”。在《阳光少年报》上,每个新闻故事,都指向一个“核心素养要点”。这样,报纸内容就能与国家倡导推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为一体。通过阅读《阳光少年报》,“核心素养”就有可能成为孩子的“软实力”。

既然是做产品,就需要有产品必需的配套运营能力。《阳光少年报》在构架设置上,就与传统的媒体不同。客户服务、销售系统、市场营销、品牌企划、仓储,这些自有的运营能力,不仅超过了众多传统媒体,比起商业公司也毫不逊色。《阳光少年报》尤其注重服务品质的升级,以产品思维去服务C端客户,做到7*12小时在线,全年无休。对客户的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响应,有问必答。因为这是矫正产品短板、不断迭代更新,优化服务品质的途径。

按照商业规律,产品应当有的运营能力,《阳光少年报》都有。

谁是幕后推手:《阳光少年报》的互联基因

互联网思维,说到底是文化产品内容为王的价值自信,借助互联网的生态,实现企业盈利。

要想在互联网上生存,必须要拥有适合互联网的配套能力。对报纸这种形态的产品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和其他网销产品一样,《阳光少年报》主要通过快递投递。在以前,这是无法想象的。周报一年几十期,这就意味着几十次快递,费用成本难以承受。但《阳光少年报》偏偏做到了单份报纸也能每周快递到家。

实现这样的能力,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阳光少年报》有自己的分拣中心,可以降低快递成本;有丰富的产品投递组合,能满足客户对时效和实惠的不同需求;从下单到反馈,《阳光少年报》建成了完整且高效的服务跟踪体系,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创举。

家长“种草”,孩子送报。口碑来自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阳光少年报》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和销量,但几乎从未做过广告。这也是互联网爆品的突出特点——口碑裂变效应。

创刊之初,《阳光少年报》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第一代用户沉淀期”。经过数年的沉淀积累,同时得益于网销产品的散射特性,口碑慢慢扩散到了北上广一线城市。它过硬的品质,得到了这些城市妈妈圈的热情追捧。第一个全国影响力中心,是北京海淀区的妈妈圈。这里是全国有名的教育高地,妈妈们的“种草”效应,很快传递到了全国各地。《阳光少年报》在全国一线城市的读者群体,远远多于其他城市,正是口碑传播的有力体现。

在《阳光少年报》微信公众号上,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江苏苏州的华景花园小区,很多孩子们一起订阅了《阳光少年报》。每周报纸送到,孩子便自告奋勇,组成“送报小分队”分发报纸。他们还会把报纸当成“小纸条”,在报纸上留言,互相交流。

《阳光少年报》是周报,讲述一周内的时事热点。这也迎合了互联网流量的特点。有内容的热点,主播带货也更容易获得不错的流量。这样,《阳光少年报》成了自带流量的产品。

疫情期间,互联网渠道的杂志销售不太景气。《阳光少年报》的入场,在疫情三年里,形成了一个现象级的热度。在互联网各种销售渠道,《阳光少年报》带动图书、杂志,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有网络主播说:卖了《阳光少年报》,店里其他图书杂志也变得好卖了!

“一张报纸带动网络流量”,正是这样实现的。

怀少年之力,做少年之事。河南广电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阳光少年报》在这面旗帜引领下正野蛮生长。

标签: 河南广电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