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电动自行车限行的事,一直是近期网络的热点。电动自行车作为草根市民的重要出行工具,还是快递员基层劳动者的“劳动工具”,自带着民生的关切和焦灼。而且社交网络传播之下,关于电动自行车限行的讨论,成了网络支离破碎的信息的大杂烩:个别极端的冲突场景被反复呈现,也有疑似外卖小哥扛着电动车的视频片段,还有一些电动轮椅厂商乘机带货,网上铺天盖地流传着所谓“年轻人乘电动轮椅上下班”的“看图说话”。
伪故事不能代替真新闻,网络吐槽最终要回归严肃的公共政策讨论。
(资料图片)
7月10日,终于等来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听证会,交警就电动自行车“分路段分时段”限行方案听取意见。广州交警表示,下一步,将对“路段限行”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
根据此次听证会透露的数据,电动自行车上牌数量超过360万,可见其规模很大。举行听证会之前,广州交警曾在全市多个路口严查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据媒体报道,后视镜、置物箱等外观配件等都属于非法加装;更换电池、轮毂、避震器等行为如被查获需进行整改,这引致不少车主的不满,于是,自发在各个社交平台分享相关检查信息,提示其他车主及时避开检查路口。
此外,网上还盛传广州街头涌现出不少坐电动轮椅上班、游玩的年轻人,虽说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但在限行的背景下,电动轮椅被认为不属于交通工具,可以规避限行问题,又成了一个吐槽点。
当社会讨论对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不可脱离这样一个现实:广州电动自行车很多,且以往相当部分车辆经过自行改装,速度很快,与行人碰撞的事件不时发生;另外,由于广州大部分路段缺少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有一些电动车主不守规矩,开上人行道、机动车通行隧道、快速路是常有的事;叠加外卖小哥的送货需求,电动自行车与行人、机动车抢道较为常见。
同时,广州交警也认为,在现阶段要正视电动自行车是出行刚需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一刀切像以前那样大范围限行。
关键在于,电动自行车的问题不仅仅在于限行,而在于路权的分配。限行必定涉及到一个政策逻辑自洽的问题:既然承认了电动车出行是市民刚需,为何又将刚需排除出某些交通动脉,限制其行驶。有关部门当然可以说,是为了提升通行效率,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通行效率为何要以机动车,特别是大量的私家车为标准。
表面上看,此次听证会针对的是限行问题,实际上却蕴藏着人车矛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矛盾。
广州交警收到的5040份市民的意见和建议,17.2%的市民支持限行,部分还认为目前的限行方案过于宽松,要求扩大限行范围;36.3%为咨询或者其他加强管理的建议。这两者相加,超过了50%。17.2%的市民支持限行,还要求扩大范围,为的是提升通行效率吗?
很可能不是,从日常生活体验来讲,更可能指向横冲直撞的电动自行车对行人通行道路的挤占、对机动车正常行驶造成的安全隐患。而36.3%的人投出了“其他”选项,比例最高,这在投票中并不常见,也说明了限行并不能解决电动自行车日常行驶的主要问题。
长期来讲,还是要考虑到非机动车,比如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的通行权,在道路上为这类车辆留出空间。要从根子上改进城市的交通,使各类出行方式满足市民的多元需求,就是要对现有道路的通行权进行再划分,为非机动车留出通行空间,重塑城市道路通行的规则意识。某种程度上,电动自行车抢道正是因为城市道路本就没有为这类交通工具留出特定的道路;限行阻力很大正是因为以百万计的电动车主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应有的通行权利。
从政策趋势看,限行应是终会落地的靴子,只是具体限行路段还会有所调整,但在有关电动自行车治理的社会讨论中,在社交平台拿电动轮椅玩梗的戏谑中,不可忽视路权划分的真问题。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