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是一项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该比赛每年举办一次,涵盖多个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技术、电子电路设计、计算机编程、科学创新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参赛。自第一届开始至今,金山已有近5000位少年参与。
曾经的“未来工程师”,如今已成长为真正的工程师,他们进入各行各业,成为了优秀创新人才。今年,大赛组委会邀请了18名当年的参赛者拍摄纪录片《此刻即未来》,讲述他们梦想生根发芽的历程,其中有8位来自金山。
【资料图】
当年的金山科创少年,
如今怎样了?
我们一起去看看
↓↓↓
原来如此热爱
陆胜寒: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第7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自控程序设计”项目一等奖获得者。
“这段参赛经历帮助我在学习和工作中,更有勇气去动手实践与试错,及时接纳新知识和技术。”
董骁骏:上海大学本科毕业,大四赴瑞士交流学习。多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自控设计”项目一、二等奖获得者。
“我现在还会经常回忆起当年参赛的时候,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时的场景,这些参赛经历为后来的我解决一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未来的可能
金奕彬:上海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在读,第10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F1机器人”项目一等奖,第11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单片机高手”项目一等奖获得者。
“这段经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编程基础,培养了我基本的科研思维,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让我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沈思远: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在读,第11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F1机器人”项目、第11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单片机高手”项目一等奖获得者。
“小时候我很少接触计算机,当时的科创竞赛算是我接触计算机科学的启蒙老师,让我逐渐对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时间的力量
彭星月: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计算视觉专业研究生在读,第14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高尔夫机器人”项目三等奖获得者。
“这段参赛经历让我在科学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长进,在后来的学习乃至科研中一直影响着我。对我来说,那段经历弥足珍贵。”
杨弈:上海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第16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ASML软件工程师专项奖”获得者,“软件的诞生2.0”二等奖获得者。
“这段参赛经历培养了我的科研素养,使我建立起了更有逻辑、更成熟的思维方式。”
闪光少女
汪颖:目前就职于爱德万测试中国管理有限公司,第11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F1机器人”项目三等奖获得者。
“那时学到的东西,都是‘地基’。现在,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依然能从中受益。”
杨婕妤:华东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第13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高尔夫机器人”项目三等奖获得者。
“这段参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更渗透进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通讯员丨宋燕
编辑 |沈彦菲
责编| 沈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