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商日报>资讯 >

邕城印记丨让传统工艺焕发时代光彩,她这样做|天天观天下

来源: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 时间: 2023-01-03 09:33:38 |

“一声令下便风风,针线剪刀来领工。竹篾弯圈糊白纸,铁丝围架建灯宫。扎成兔耳依头竖,贴上红圆当眼瞳。稚手从牵街上走,行人几次问愚翁。”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刮竹青。

破竹。

刮竹篾。

灯笼起底。

在南宁市,有一位传统手工技艺师傅也开始为春节忙碌起来。刮竹青、破竹、剖篾、刮竹篾、编灯笼……用22根薄薄的竹篾给灯笼起底,一个多小时后,一个传统式的小灯笼框架在黄海梅手上“诞生”了,在竹灯笼外糊上一层宣纸,利用剪纸技术剪各种图案,把剪好的图案贴在灯笼上,这样,一个传统灯笼便成型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编织。

剪纸。

比对尺寸。

兔年春节临近,黄海梅在南宁市明秀路的“南宁师范大学广西传统工艺研究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实践工作坊”里忙碌着,前段时间从老家广西岑溪市带回来一些竹子的她,要在春节前编织出一些手工灯笼,除了销售之外,她还会到一些兴趣班、研学机构去教学。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编织手绳。

黄海梅说自己并没有特意去学习编织技术,从小就看着村里的前辈用蕨芯编织花瓶、花篮等工艺品销售,以此赚取部分生活费用。“小时候想要零花钱,就得自己动手,于是便在旁边看边学,很快就掌握了技巧。因为村里也有人会竹编,于是顺便学会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竹编果篮。

竹铃铛。

在黄海梅的手工作坊桌面,摆着各种小巧可爱的竹编,里面装着日常食用的核桃、柑橘等食品,这让竹编作品既是一件工艺品,也有实用价值。

春节期间,张灯结彩之外,悬挂中国结也是一种习俗。在作坊的一张桌面,五颜六色的一串串中国结显得十分的喜庆。那也是黄海梅每年春节前后都编织、销售的一种手工作品。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中国结。

量尺寸。

打好中国结的第一个结。

借助工具编织中国结。

2015年,已经来到南宁创业的黄海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国结,很喜欢这种手工编织的装饰,于是便到网上去搜索编织方法,很快也学会了中国结的编织技巧。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棕编屎壳郎。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黄海梅的爱人也是一名手工艺人,从小就会棕编的他,因为精湛的棕编技术在两个网络平台各有十几万的粉丝。喜欢学习的黄海梅很快就跟着爱人也学会这门技术。

喜欢创新的她,常常会把各种编织方法融会贯通,竹编+棕编、中国结+竹编、棕编+中国结等技巧结合起来编织出一些创新的作品,桌上的绣球和鸭子竹篮就是创作之一。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鸭子竹篮结合了竹编和棕编技巧。

新式绣球。

传统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传承和振兴传统工艺意义深远。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树叶编简版凤凰。

黄海梅通过视频号传授各种手工艺编织技巧。

在黄海梅的视频号上有很多竹编、中国结、棕编、树叶编等视频,视频拍得很细,也有讲解,只要认真学,都能学会。她谦虚道:“传承这两个字太宏大,我就是凭兴趣去学习,去做自己喜欢的手工,有志同道合的人想学,可以跟着我们学习。”

创新版绣球。

看着桌面一个个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中国结、绣球等工艺品,黄海梅说,祈求它们能点亮人们新一年的希望。

上一页 
第 [1][2][3][4][5][6][7][8][9] 页
(支持“←、→”键翻页)

标签: 吉祥如意 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