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商日报>资讯 >

兴宁区:打好“组合拳” 唤醒撂荒地“生机与活力”

来源: 广西新闻网 | 时间: 2023-03-20 17:52:40 |

广西新闻网南宁3月20日讯 抓农时不负春,春耕备耕正当时。近日,走进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黄宣村那蒙坡,远远望去,一派忙碌的景象,除草、翻地、耕种……“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这片50亩的撂荒地种上了甘蔗,一改荒芜乱象,焕发出喜人新颜。”昆仑镇农林水利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欧耀兴介绍说。

近年来,兴宁区坚持把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撂荒地治理作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打出一连串“组合拳”,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唤醒撂荒地“生机与活力”。


(资料图片)

农民农作物种植。黄小倩 摄

兴修农田设施鼓励“复耕复种”

五塘镇是兴宁区粮食主要生产区,目前该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撂荒地设施条件较差、易涝积水、肥力较弱。

“2021年以来,我们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策略,积极兴建一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推行土壤改良和良种良法技术,不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连续三年在五塘镇实施1.1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16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覆盖农田面积超过1.25万亩,培肥面积达0.23万亩,有效化解当地农户耕地种植条件差的顾虑”,兴宁区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覃继顺介绍说。

2022年,兴宁区制定《兴宁区耕地“非粮化”治理和耕地撂荒治理工作方案》,为稳妥有效治理耕地“非粮化”和撂荒问题提供遵循。开展耕地撂荒情况调查摸底,组织各村以户为单位登记造册,精准掌握城区耕地撂荒情况。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类补贴1648万元,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去年完成未耕种图斑撂荒治理面积1.695万亩,年度粮食种植15.15万亩,产量达5.09万吨。

为鼓励复耕复种,兴宁区首次出台《兴宁区2022—2023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补方案》,按照“谁复耕、谁复种、奖补谁”的原则,对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未耕种图斑对应地块及未上图斑的撂荒耕地,完成复耕及复种农作物5亩以上的种植主体,按照每亩500元分三年予以政策奖补。

五塘镇副镇长冯文政说,对于城区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政策,农户们认可度很高,在这些地里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既能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还可以带来一定收入。

连片流转土地推行“挂网招租”

“通过流转整合撂荒地,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大力发展大米产业,可为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又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去年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6万元。”五塘镇王竹村支书粟汉升高兴地说。2022年以来,王竹村抓住城区土地预流转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连片流转土地,引进企业种植优质稻。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该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1000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较去年增加5.67万元。

近年来,兴宁区积极有序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土地流转奖补措施,鼓励农户委托所在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流转经营,大力发展优质稻、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22年兴宁区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694.84亩,对耕地撂荒治理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利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快拓展撂荒地流转交易渠道。“去年,我们已搭建好城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今年,我们将利用该平台对各镇核准上报的撂荒地进行挂网,希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推进乡村振兴。据初步统计,今年约有320宗的土地流转信息面向社会招租,涉及面积接近9000亩。”兴宁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说。

培育经营主体解决“种养难题”

由于地块小,昆仑镇部分村坡的土地零星分布,无法规模化发展,流的汗多,收益不高,久而久之,碎块地就撂荒了。去年,昆仑镇昆仑村引进广西仁润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多亩,依托企业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优势,按照“种植+加工+旅游”的农文旅融合模式进行经营。建成后,该基地种植规模可达500亩,可带动周边农户务工180人。

为激发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兴宁区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务工输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参与农业经营,实现合作共赢式发展。“我们每年制定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示范家庭农场奖补方案,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农业产业项目、扩大规模效益。2021年以来,培育了8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示范合作社和33家示范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养殖面积约有6548亩。”兴宁区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副主任黄祥通介绍说。

同时,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大力支持脱贫户利用土地种养发展优质稻、根茎薯芋类、花生大豆、鸡、鸭5类特色产业。据统计,2022年,兴宁区共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85.35万元,受益脱贫户809户。还持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农户小规模经营发展食用菌、番茄、青柚、葡萄、肉鸡、牛蛙等致富产业,解决农户种养难的问题。(黄小倩 陈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