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商日报>资讯 >

暑期意外伤害高发 急救技能是孩子的“必修课”

来源: 今晚报 | 时间: 2022-08-05 14:23:17 |

黄金假期赋能成长

暑期意外伤害高发青少年应多储备自护自救互救知识

急救技能是孩子的“必修课”

连日来,本报持续推出“黄金假期 赋能成长”专栏系列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暑假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事故高发期。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在年龄、体力、心智等各方面已初具自护自救互救的潜能,家长可以在假期着重培养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应急处理技能,让他们在自己或家人、朋友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采取最恰当的措施。

暑期意外伤害高发

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曾联合发布《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5.4万余名儿童死于意外,意外伤害是导致我国0岁至19岁青少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暑假期间意外伤害发生相对较多。

今年暑假刚刚过半,各地均有儿童青少年溺亡、交通事故、坠落、烫伤、摔倒骨折等意外伤害发生。因为工作繁忙,暑假期间绝大多数家长无法实现对未成年人的24小时看护,而年龄大一些的中学生活跃较强,独自或与同学朋友外出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监护难度增加,风险提升。如果孩子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应急知识储备,不具备一定的应急技能,面对意外情况时就会缺乏自救、施救能力。

市民梁先生的儿子亮亮(化名)上初中二年级,前几天和同学踢球时不小心扭伤了脚。一起踢球的几个孩子都不懂急救常识,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亮亮回家后,脚踝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到医院检查发现脚部骨裂。“我觉得现在不少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梁先生说,他计划在假期后半段重点培养孩子的应急处理能力,“放假前,学校都会教育孩子要注意安全。我们家长也应负起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应急处理技能。”

急救技能应从小培养

除了应对自身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如果家人或他人突发疾病、意外急需救援,孩子们会应对吗?“我的孩子只会打急救电话,但不懂怎么急救。”很多家长无奈地说。

本市公益志愿者马凯曾从事应急救护培训的志愿服务。他介绍,意外事故、突发疾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多数群众不懂得急救常识。去年,教育部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把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应急救护走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应急救护知识同样重要。“应急救护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孩子们多掌握自护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危险,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帮助、能帮助、敢帮助,对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都有贡献。”马凯说。

这些应急技能适合中学生

天津市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服务中心主任潘森介绍,防溺水、遇到他人溺水如何正确处理,烫伤处理方案,气道异物梗阻应急处理,地震、火灾等应急避险逃生,防踩踏,交通事故处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能,都是适合中学生掌握的应急救护项目。

针对不少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应急救护能力的问题,潘森表示,家长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知识,与孩子一同上“网课”;或者让孩子积极参与社区、公益组织、红十字组织的应急救护培训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学急救知识的重要和必要,逐渐掌握现场救护技巧。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救人后反被讹诈。对此本市律师齐佳表示,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在对他人实施应急救护前,可先请路人用手机拍摄视频,或请路人作证,留存好证据,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纠纷。此外,如果学生遇到意外事故,比如交通事故,要注意拍照留存证据,留下对方的车牌号、联系方式等,并及时报警,维护自身权益。(记者 刘波)

标签: 暑期意外伤害 青少年自护自救互救知识 急救技能 意外急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