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一首《雨巷》或许是不少人心目中对于油纸伞的初见。在过去,油纸伞是家中必备的日用雨具,随着文化交融,国外的钢架伞、自动伞、折叠伞等各式各样的雨伞使得手工油纸伞日渐式微。
韦军民是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第16代传承人,为了传承与发扬这项非遗技艺,他将油纸伞制作产业化、规模化,结合需求开展定制化、实现跨界“破圈”,旗下的油纸伞还曾与知名品牌联名在米兰时装周展出。
【资料图】
匠心守护
“80后”励志传承非遗技艺
贵港壮族油纸伞的历史可追溯至470多年前,彼时制作油纸伞已经成为了一份可供营生的工作。2018年,这项技艺正式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了解,贵港壮族油纸伞工艺复杂、周期长,一把油纸伞要经过选竹、泡竹、水煮、拼架、穿线、串联、裱伞、修边、油伞、晒伞等81道工艺,历时15天左右才能制作完成。
1980年出生的韦军民自幼便随母亲补伞,对于各种制伞技艺烂熟于心,“每一把伞都是凝聚了制作人匠心的艺术品。”韦军民告诉记者。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的韦军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将油纸伞再度带回人们生活中。
▲市面上售卖的油纸伞。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李致维 摄
产业转型
油纸伞可定制还能“破圈”跨入时尚界
“传统技艺虽然底蕴深厚,但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大众的需求逐步改进的。”10多年前,韦军民便开始了调研工作,经过游历走访后,他觉得还是要从源头的生产、制作开始改造。开工厂、办公司、募人才……2015年,韦军民将产业落在家乡港北区中里乡,不少村民都加入其中。
“如今,工厂从做伞骨到伞面绘画,都有经过培训的专业师傅负责,兼顾效率的同时质量也有保证。以刷桐油为例,一个师傅一天能刷几百把伞。”韦军民介绍道。在桐油、伞骨、穿线等工艺上,韦军民也想着法子改革,毛竹是制伞的原材料之一,他对竹子的刚性、质量、成色有了更高的要求,桐油经过改良后,也更耐热、耐水、耐久。据了解,质量上乘的油纸伞可以开合3000多次都不会出现爆裂、漏水与脱骨现象。
下一页 |
第 [1][2] 页 |
▲市面上售卖的油纸伞。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李致维 摄
在韦军民的工作室,记者拿起一把目前市售的壮族油纸伞,伞体轻盈、做工精细,并没有明显的桐油残留味道,用水长时间冲洗表面,伞面上的画也不会出现褪色或者被浸湿的情况。
在油纸伞传承的过程中,伞面绘图也增加了人物、山水、诗词等,近来盛行的“国风”“汉服风”也为油纸伞提供了新的机遇。韦军民介绍,不少国风或者汉服爱好者都曾提出过私人定制,小到穿线色彩、伞面图案色调,大到伞体大小、伞骨伞柄材料使用,定制的油纸伞价格几百元到几千上万元不等。
2017年,国际知名品牌GUCCI欲在中国订购数百把油纸伞,最终选用了韦军民的产品并用于当年的米兰时装周T台秀,壮族油纸伞也由小山村走向了国际大舞台。
在今年的东博会上,韦军民专门制作了一顶油纸伞,意喻中韩两国风雨同舟、合作共赢。
相辅相成
“指尖技艺”助力发展“指尖经济”
在韦军民看来,中里乡山上种植有大量的毛竹,把产业落在家乡是最好的选择,既能解决人手问题又能解决乡亲们就业。据了解,村里参与油纸伞与宫灯产业的村民月收入可达到两三千元。
同时,壮族油纸伞还相继与民宿、课堂相结合,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制作当中,在制作中体会非遗传承的内涵。
上一页 |
第 [1][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