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摄影作品来说,暗房制作是第二次完成和完善艺术创作的过程。当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成为主流摄影工具,传统暗房的工作也被电脑修图所取代。如今,暗房制作这个行业渐渐被人们遗忘,变成只针对一些发烧友而存在的一门手艺。在南宁市凤岭一处住宅楼的车库里,50多岁的李祖荣坚守着一间传统暗房,他的执着不仅源于热爱。
接触暗房数十载 见证行业兴衰
李祖荣正在认真查看一张底片,以决定放大的方案。记者 游拥军 摄
(相关资料图)
20世纪40年代,李祖荣的外公在南宁金狮巷开了一家“广州照相馆”。李祖荣从7岁起,就常常到照相馆玩耍,从小耳濡目染,他对照相馆里的暗房产生了兴趣。
李祖荣小学毕业后,家人开始传授他暗房的各项技术,“白色方瓶里的是显影液,显影时间6分钟;棕色瓶子里的是定影液,定影需要5分钟。要时刻注意液体的温度,保持在20℃”。李祖荣将各项叮嘱牢记于心,渐渐掌握了暗房制作技术。
上世纪九十年代,胶片摄影大热,掌握技术的暗房师炙手可热。然而随着数码技术越来越先进,暗房制作行业日渐衰落,黑白胶片和手工印放成了老一批摄影人才能理解的技艺。
坚守传统技艺 车库变身暗房
李祖荣正在帮影友冲洗底片。记者 游拥军 摄
“我并不排斥数码摄影,但与银盐等传统摄影工艺相比,数码影像感觉缺少了一丝灵魂。”李祖荣说。21世纪初,很多人把传统暗房拆的拆、卖的卖,但他却坚守着自己的暗房,执着追求银盐堆砌的照片感。
自从有了暗房设备,家里的卫生间、厨房、卧室、客厅都被李祖荣在深夜拉上窗帘“变成”暗房,车库也被改造利用起来。配药、显影、停显、定影、水洗……他的这套操作行云流水。
据他介绍,摄影圈有“三分拍、七分做”的说法:一张好照片,拍得好只是一方面;要成为摄影作品,七成的功夫都在暗房里。“按如今数码时代的说法,暗房师的工作就相当于手工给照片做PS。手工印放出来的照片效果,每张都不完全一样。同一张底片,会洗出三四张各个部位的实纸,再从中决定这张照片的最终放大方案。
慢功夫出细活 重拾胶片过往回忆
暗房里冲洗出的实片。记者 游拥军 摄
“暗房手工做出来的照片很细腻,过渡得很好。它能释放出底片的各种可能性,能让大家产生不同的阅读感知。”李祖荣说,5年前,他发现身边玩传统摄影的人多了起来,有手工冲放需求的人也渐渐多了。
他很高兴,认为自己用“慢功夫”坚守老手艺的路子走对了。每每有人向他请教传统摄影和暗房技术,他都会鼓励对方:“要是喜欢就去做。当看到作品从显影液中一点点显现出来时,那种欣喜感无与伦比。”